什麼是智慧家庭?智慧家庭該怎麼開始?智慧家庭必備的三大元素,懶的程度決定家的智慧程度 🤣 – Smart Home 智慧家庭 EP 1

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」這句 20 多年前的廣告台詞,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地貼切。如果你跟我一樣沒有最懶只有更懶,如果你像我們一樣每天睡前都在猜拳誰下床關燈(然後猜贏了還是我要下床),如果你和我一樣每天出門都在想「燈關了沒?冷氣關了沒?」那建置智慧家庭肯定會是你有生以來最棒的決定!今天就由我來跟你介紹什麼是智慧家庭,再告訴你這一切該從何開始!


「智慧家庭」是什麼?

智慧家庭 (Smart Home) 有各種不同的稱呼,只要是 “智慧/智能” x “家庭/家居/居家” 的各種組合,基本上都是指同一件事:Smart Home。

智慧家庭 (Smart Home) 的概念即是把家中的裝置 (燈、窗簾、空調…) 透過各種通訊方式 (WiFi, Zigbee, Bluetooth, Thread, Matter…) 整合在中樞系統裡,並透過自動化設定和智慧裝置操作介面 (Web, APP…) 取代傳統的手動操作。


智慧家庭的三大元素:中樞系統、通訊協定、裝置

智慧家庭遠遠不只是 “Hey, Siri 幫我放音樂”,從燈光、空調、窗廉控制,到人體感應、地理位置判斷,只要你夠懶,想怎麼控制就怎麼控制,但你需要先準備好中樞系統、通訊方式、裝置三大元素:

中樞系統

常見的選擇有 Apple Homekit、Google Home、米家、Aqara、SmartThings、Tuya smart、Home Assistant…等,不同平台有各自的優、劣勢,這就需要各自依自家的需求去做選擇。

我們家的狀況是我和阿珊分別用 Android、iOS,所以 Homekit 就直接排除;Google Home 現階段不支援感測器 trigger 自動化控制其他裝置所以淘汰;其餘各家自有中樞系統,因為會讓使用裝置受限也淘汰;最後就選擇了 Home Assistant,不過因為 Home Assistant 需要自己動手架設,會需要多投入一些時間和精神成本,這個大家就需要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況囉!

未來會再出一篇針對各種主流中樞系統的選擇方式 (坑*1,我們來看這篇會挖多少坑…XDD)。

通訊協定

智慧家庭裝置常見的通訊協定有 Zigbee、WiFi、Bluetooth、Thread、Z-Wave 和近期推出的 Matter:

👉 嚐鮮選 Matter

依我個人觀點,如果願意嚐鮮就優先考慮 Matter,畢竟 Matter 是 CSA (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,前身是 Zigbee 聯盟)、Apple、Google、Amazon 共同推出的新通訊協定,在 2023 年初的現在各大廠商已經開始陸續推出支援 Matter 的裝置,甚至舊裝置更新後也開始支援 Matter,想必未來會很快搶佔市場,接下來我也會優先選用 Matter,之後再總結心得跟大家分享。

👉 現階段求穩選 Zigbee

如果求穩定、通用則選擇 Zigbee,Zigbee 雖然連線距離可能較短,但可以透過 mesh network 提升 Zigbee 通訊覆蓋範圍,所以如果選用 Zigbee 則建議各種裝置都盡可能走 Zigbee 通訊,可以最大化通訊品質,這樣的做法非常適合智慧家庭的建置。

🤔 那 WiFi 這麼常見為什麼不乾脆都用 WiFi 就好?

WiFi 確實是很方便的選項,不過十分不建議智慧家庭裝置大量使用 WiFi,因為這會非常考驗 WiFi 路由器的能力,輕則自己手機、電腦要用網路的時候速度變慢,重則可以能裝置時不時就斷線,一秒從智慧家庭變智障家庭🤣🤣🤣

裝置

智慧家庭的裝置種類眾多、玲瑯滿目,我建議思考裝置的順序:燈光 → 窗廉 → 空調 → 感測器,各種裝置類別配置時也有各自要考慮的問題:

  • 燈光:
    • 控制方式:大致分為外顯開關、線路中模組、燈泡。我首推外顯開關,方便維護又節省成本;除非不得已盡量不要選用智慧燈泡方案,因為開關被關智慧燈泡就無法控制了。
    • 開關供電線路配置:分為有中性線、無中性線兩種。無論如何請先考慮 “有中性線” 除非有不得已的考量再做其他選擇,這部分未來也會說明。
  • 窗廉:
    • 供電方式:電池式、插電式。如果可以盡量選插電式,這部分要注意請水電師傅在窗簾盒先留插座,如果因為預算或線路限制無法拉插座再選電池式。
  • 空調:盡可能先找內建支援智慧控制的款式,如果是不支援智慧控制的空調設備則可以走紅外線模擬控制,不過紅外線模擬控制建議是當作不得已的備案,因為紅外線模擬控制會需要考慮空間遮蔽的限制。
  • 感測器:感測器選擇很多,最基礎的有人體感測器、門窗感測器,特殊用途的有煙霧感測器、浸水感測器、震動感測器…等,感測器的選擇需要先從生活習慣開始思考,分析自己和家人生活中常做的重複動作,就能找出感測器可以幫上忙的地方,例如:開大門如果太暗就開燈、廚房自動開關燈… 等,關於自動化設定的思路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:
[irp posts=”680″]

智慧家庭的三大里程碑

智慧家庭的三大里程碑

恭喜看到這裡的你,準備開始享受懶人智慧生活吧!在智慧家庭建置過程中有幾個里程碑,可以幫助分析自己到哪個階段,還有哪些可以持續迭代:

  • 遠端遙控:這時候的你已經可以坐在沙發上用手機控制各個裝置 (eg. 開關燈、調整冷氣),出門在外也可以隨時調整家中設備,要帶朋友回家前可以先開啟冷氣、放音樂。
  • 情境連動:這時候的你可以把睡前、出門前要做的事濃縮一鍵完成 (eg. 睡前開小夜燈、關其他燈、關電視)。
  • 自動化:前面聽起來就已經很誘人了,對吧?但 “自動化” 才是智慧家庭的精隨,這時候的你已經不用自己拿起手機操作,走進房間時燈會自動亮起,離開廁所時燈會自動關上,早上起床進浴室時你的智慧音箱會告訴你今天的天氣再播放音樂,離開家時不用再擔心忘記關燈關冷氣,因為你的智慧家庭都幫你完成了 😍😍

Conclusion

智慧家庭的建置可以幫你省下許多時間,讓你可以更輕鬆享受生活、更專注處理重要的事、更能促進伴侶和諧 (不用在吵誰下床關燈啦~🤣)。

在著手規劃智慧家庭時,都需要先從 “需求” 和 “痛點” 出發,觀察、了解家中成員的生活習慣,有哪些重複性很高的動作?怎樣可以讓生活更便利?讓我們來看看這幾種情境:

  • 每天睡前都在猜拳誰下床關燈
  • 出門總是忘記燈有沒有關、冷氣有沒有關
  • 總是容易忘記衣服已經洗好,悶在洗衣機裡最後臭掉
  • 回家大包小包沒手可以開燈

如果你有以上症頭,那智慧家庭肯定值得你試試,智慧家庭可以幫助你處理各種你不想處理、懶得處理的事,從此以後你只需要 “Set it & Forget it” 😍😍

2 COMMENTS

  1. Neil 你好~
    感謝整理詳細的資訊
    最近在拜讀你整理的資訊

    正在考慮未來要以matter 或 zigbee為主
    故自己也在查一些matter的資訊

    但發現有某個YT分享matter 與 thread 分開來說
    有 matter + thread 或 matter的裝置
    聽起來matter 比較像是串流平台(通用apple, google…)?
    因此若是怕選的matter裝置有延遲
    是否要注意選擇的是matter+zigbee 的裝置?

    • Hi AD,
      這問題回答起來可能會太技術,不過要先區分清楚的是 Matter 是屬於應用層的協議,延遲狀況取決於不同的通訊方式 (Zigbee, Thread, Bluetooth, WiFi…etc),單論延遲的話以我查到的資料 Thread 延遲比較低,不過 Zigbee 技術相對成熟 (發展比較久),但其實我認為只要盡可能讓裝置間的溝通本地化,延遲的差異都很微小,也不需要在選擇裝置的時候給自己那麼多限制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

你可能會喜歡

最近的討論

你可能會喜歡